首页 > 1949开国大典实录 > 忙碌的“庆典工程”

我的书架

忙碌的“庆典工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建国前的天安门广场,没有现在50公顷这么大(这是在1959年十年大庆时扩建的规模)。当时的广场在天安门前,包括南面中华路(千步廊)全段在内和东、西三座门之间。天安门南、北两面红墙,有的墙体倒塌,有的墙面剥落。中华门内杂草丛生,垃圾堆得高过墙,一片荒芜景象;天安门城楼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开国盛典,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于1949年8月9日~14日召开。会上作出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政府责成建设局提出迎接开国大典、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工程计划,要求必须在9月底以前全部竣工。为此,建设局立即行动起来,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完成这项全民关注的政治任务。

天安门广场修整工程主要包括:在天安门前开辟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广场,清除广场地区垃圾渣土和障碍物,平垫碾压54000平方米的广场;修缮天安门城楼作为主席检阅台;修整粉刷天安门和城楼建筑、修整广场四周红墙;并要在玉带河前,东西两侧搭建两座临时贵宾观礼台;修补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之间的沥青石碴路面1626平方米;美化天安门附近环境,种树、种花、种草……

为了确保在一个月内完成这项光荣艰巨的政治任务,中共中央和北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国庆筹备领导小组,负责人有:政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致祥、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市政府责成建设局承担这项任务。

建设局很快就提出了“迎接开国大典、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工程计划”,于9月1日开工,全局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都以开国大典工程作为全局的中心工作,副局长赵鹏飞亲任现场工程指挥,集中主要技术干部和绝大部分施工工人519人,又调去完好的工程机械,蒸气压路机9台、筑路机1台配合施工,昼夜奋战。

北平各界人民纷纷主动支援,争先恐后地为新中国的诞生作贡献。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平市筹委会发动团员和青年5710人,于9月9日下午到天安门工地劳动,填平300多个大坑……建设局的职工更是忘我劳动,克服困难,终于在9月30日前完成广场修整工程。

开国大典工程中,升旗工程是中央领导、市委和市政府最为关注的。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曹言行,副局长赵鹏飞选定全局技术最好的高级工程师林治远为升旗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并以他所在的企划处负责设计工作;由负责道路工程施工的三科、工程总队、车辗厂等单位配合施工;局人事科负责选调干部和现场保卫。

在企划处研究升旗工程时,赵鹏飞和林治远曾设想旗杆可与天安门城楼一样高,经测量为35米。林治远亲自到本市有钢管的单位选材,在市自来水公司只选出4根直径不同而可套接的无缝钢管,没有更大直径的钢管了,连同旗杆底座全高只有22.5米,限于时间紧迫和当时的条件,为确保工期,立即向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汇报,经请示上级同意后,决定按这个高度设计。

在林治远完成了结构设计后,企划处钟汉雄建筑师负责旗杆基座和汉白玉拦板的设计;陈干建筑师按照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的国旗制法说明,进行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匹配设计;升旗方式,原定由人工在旗杆下手拉旗绳升降;旗杆基座和拦板工程由局三科哈汝俭工程师负责施工,并由他按设计要求将旗杆在天安门广场定位;旗杆制造由局车辗厂金工车间加工配件,并按大小直径依次套接后,将4根无缝钢管焊接好;局工程总队除负责旗杆的土建施工外,还负责升旗开关电线横穿天安门前道路的铺设施工。

工程全面铺开的一天,齐燕铭、张致祥、薛子正等领导来到旗杆工程现场视察。视察中,领导们强调“升旗不用抻绳,改成电动的,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旗就好了,更有政治意义了!”

电动升旗的点子据说是后来当过外贸部长的李强提出来的。因为当时的毛泽东不可能从天安门上走下来,然后再一下一下地拉动绳子升旗。如由工作人员代升,那么,播音员丁一岚怎么好向人民宣布,第一面五星红旗正在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呢?

于是,赵鹏飞等人立即进行研究,林治远提出了一个新方案,请局三科搞电器有经验的梁昌寿工程师,负责升旗的电动设计。具体要求是:国旗自动升起时间与国歌演奏时间相一致,国旗升到杆顶,自动停止。

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仅有半个多月的施工时间,一向沉稳的梁昌寿很着急。当时,还没有现成的实例可参照,从设计、找电机、备料、加工、试验、安装、调试到使用,谁都知道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在期限内只准成功,不能失败。

旗杆的电动工程比较难,根据升旗仪式和奏国歌需要的同步进行要求,在天安门城楼西南角安装了电钮,电线从这里钻进天安门城楼前的马路,然后架高一直延伸到旗杆处。大理石基座里装有总开关,还有土造的计时器,以此来控制升旗的时间和速度。电线直达旗杆顶端。顶端呈球状,里面有正向、反向自动开关,正向开关启动控制红旗徐徐上升,反向开关启动降下国旗。按说,这样一套电动装置很圆满,是几位工程师思索了好几天才想出来的。其升降办法就是利用电机变速传动、电磁限位器控制的办法,经安装调试,使升旗运行电动控制和奏国歌所需时间同步吻合。

为使毛泽东能在天安门城楼上亲手升国旗,在林、梁的指导下,由工程总队的电工和路工配合施工。首先,在旗杆下从电机引出一条开关电线,结合天安门前修补的道路工程,向北横穿道路,在路面下埋设一条钢管,电线从管内穿过,沿金水桥向北跨越玉带河。然后沿天安门城楼东南侧墙角电线上升至检阅台前,升旗的电门开关安装在可移动的三角架上,可在主席检阅台的任何位置迅速支平,以便自如地移至主席身边。后经林、梁在城楼上和旗杆下,用电动和手抻两种升旗方法试验,也未发现问题。于是将旗杆周围的脚手架拆除,露出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英姿。

9月30日晚,聂荣臻等市领导和曹言行、赵鹏飞又亲临现场检查工程,后来到旗杆处,参加升旗工程的全体人员各就各位,当场做了一次验收性的升旗试验。电动升旗,升降自如;人工抻绳升旗,更为便当。聂荣臻对开国大典工程能在一个月之内全部按时完成表示满意。

领导们走后,负责升旗的工作人员非常高兴。他们在收工前,做最后一次试升时,突然发生故障,旗绳未能按限定位置停位,将试验用的大红布绞到旗杆顶,紧紧卡住,升降不能,进退不得。

因脚手架已拆掉,现搭架子已来不及,20多米高的旗杆没人能爬上去修理。

事关重大,情况紧急。林治远立即向局长汇报。曹言行、赵鹏飞又飞快地赶回现场,察看故障,查找原因。不久,齐燕铭、张致祥、薛子正等人也先后赶来。10月1日就要到了,竟然发生这样大的严重事故。有人不满地说“怎么搞的?”有人质疑道“是不是有人搞破坏?”

好在现场指挥的领导充分了解搞升旗工程的职工,他们已经几天几夜没睡觉了,一直战斗在工地,保卫干事汪宝钧天天在现场,没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曹言行当即郑重表示:“这不是政治事件!这事由我负责,保证明天把国旗按时请毛主席升上去!”说罢,他请上级领导放心,天太晚了,赶紧回去休息。他又对工作人员安慰道“大家不要慌!沉住气,咱们一块研究,想办法。”

随后赵鹏飞迅速与市消防队联系,准备借消防云梯登高修复。但消防车赶来后,因为云梯太短,够不到旗杆顶。

赵鹏飞急中生智,他想起了北平城办红白喜事的棚彩匠,听人说他们是爬高杆的能手,便立即派人到崇文门外打磨场棚彩同业工会请来爬高能手马氏兄弟二人,他们到现场看后说:“能干!我们也要为开国大典出点力。”只见弟弟像爬杆的杂技演员一样,手攀腿盘,瞬间就爬上杆了,由于一个人在杆上不好连续操作,哥哥也爬上去,兄弟二人很快就把绞进去的红布拿出来,并检修了旗杆顶端。林治远、梁昌寿这时更感到时间紧迫,虽已过午夜,仍迅速而谨慎地进行检查修理。经过反复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确认国旗升降设施不会再发生问题后,才请局长向薛子正等领导同志一一电话汇报。之后,曹、赵、林、梁和负责升旗工程的同志们离开工作现场。

为了确保新中国的国旗能够准时、顺利地升起,经请示国庆工程指挥部同意,由梁昌寿在开国大典升旗时,守候在旗杆下面,观察电动控制系统运行动态,万一发生故障,由他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林治远奉命在升旗时,临时站在毛主席身边协助工作,将三脚架放在毛泽东将要站立的地方。事前曾确定,正式升旗开始的时候,由林治远告诉毛泽东:“升国旗时,请您按一下这个电钮就行。”

第八章新国家标志酝酿内幕
sitemap